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内镜作为一种侵入人体腔内的仪器,由于其结构复杂和材料特殊不易达到完全灭菌要求,操作时一旦破坏人体的防御屏障,将大大增加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清洗是消毒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镜检查后进行严格的人工清洁(水洗、酶洗和刷洗)能去除95%的机体残留物和微生物。国内外研究表明,仅经过清洗(水洗、酶洗和刷洗)后,几乎可去除所有致病微生物。消毒是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消毒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消毒方法,是医院感染控制不可或缺的内容。正确规范的消毒灭菌能让内镜诊疗更安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重要性是防止疾病交叉感染、延长内镜及附件使用寿命、降低科室维修成本。
①手工清洗环节不可省
无论是手工清洗消毒或是使用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步及时彻底的手工清洗都是内镜消毒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②先手工清洗再机械清洗
内镜清洗***好的方式是先手工清洗再机械清洗。大量证据表明,机械处理可提高清洗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清洗职业暴露,并且可以更成功地监控质量和一致性,但目前手工清洗仍是必需的。
③内镜清洗消毒用水的选择
内镜清洗消毒用水有自来水、纯化水、无菌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纯化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cfu/100mL,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0.2μm;无菌水为经过灭菌工艺处理的水。
在内镜测漏流程可以使用自来水;初洗流程中可以使用自来水配制清洗液;漂洗过程中可使用自来水,但必须是流动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终末漂洗流程中应使用纯化水或者无菌水。纯化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并定期更换。
④预处理很重要
预处理是指医疗器械使用后,为了增强清洗效果,提高医疗器械再生而及时进行的初步处理,使用者应在使用后及时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明显污物,并根据需求做保湿处理。床旁预处理的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1.降低传染源转移风险
器械使用后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血液、脂肪、粘液和蛋白质等***物,其中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处理不当会产生热源,并伴有生物膜的形成,都有可能增加接触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感染风险。
2.可以避免污物干涸,增强清洗消毒效果
器械在使用后,***佳的器械清洗时间是使用后15分钟到1小时,长时间拖延就会开始着色,出现腐蚀、锈斑或生锈,干涸的血液将难以去除,因此预处理环节***关重要。
3.可以预防器械腐蚀生锈,延长使用寿命
血液等污物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容易造成金属器械的氧化腐蚀,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不当的预处理除了易造成器械腐蚀的因素,会加速器械氧化腐蚀,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
⑤测漏防范未然
测漏是指对内镜整体密封性能进行检测,是内镜洗消的重要环节之一。内镜是一种会发生疲劳、老化及损伤的***消耗医疗器械,测漏是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内镜漏水、防止内镜发生严重故障的***措施。内镜测漏的重要性有以下两点:
1. 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首先,内镜上存在的小划伤或小损伤很容易留置细菌和病毒,并且很难对它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其次,细菌滞留在这些小划伤或小损伤上,极其容易传播到其他患者的体内,对患者的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后,内镜管腔特别是钳子管道的破损也是导致清洗消毒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重视测漏及对管道内镜开展相应的检测。
2.减少内镜损伤和节约维修成本
内镜测漏的过程中发现了小问题,应及时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内镜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减少不必要的维修,从而达到降低维修成本、提高使用率的目的。有测试表明,内镜通过测漏能及早识别损伤,及早***,及时止损,能显著降低内镜的维护和维修成本。
检查内镜是否出现渗漏是内镜日常保养和维护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内镜使用后宜每次清洗前进行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少每天测漏1次。